皮膚性病學/脂溢性皮炎
| 醫學電子書 >> 《皮膚性病學》 >> 皮膚附件病及其它常見病 >> 脂溢性皮炎 |
| 皮膚性病學 |
|
|
【病因】
不明。
可能由于皮脂分泌過多,改變了皮膚正常PH值,抑菌能力降低,使原來存在于皮膚上的一些非致病菌如卵圓糖疹芽孢子菌大量繁殖,繼發性引起局部炎癥。細菌可分解出游離脂肪酸,刺激皮膚。此外,飲酒,內分泌功能失調物理化學因素可能對本病發生有一定影響。
【癥狀】
多見于青壯年,好發于皮脂腺分布較多部位,如頭、面、耳后、腋窩、胸前、肩胛間、腹股溝等。
初發皮疹為紅色丘疹或斑片,互相融合,上面覆有油膩狀鱗屑或黃痂。由于發生的部位不同,癥狀各異,如頭部損害,重者可伴滲出結痂,有臭味,可引起頭頂脫發,稱脂溢性脫發。眉、鼻翼、耳后見灰白色鱗屑或黃痂,基底潮紅,軀干部位不規則黃紅色或淡紅色斑片,復以糠秕狀鱗屑,嚴重者發展至全身而成紅皮癥。
【診斷】
在皮脂分布多的部位出現帶油性的斑片或丘疹,自覺瘙癢,慢性經過。不難診斷。
【治療】
1.禁飲酒:少食油膩及刺激性食物,多食蔬菜水果。
2.內服藥:
3.外用藥:去脂、消炎、殺菌、止癢的原則,常用復方硫磺洗劑,復方氯霉素酊、或希爾生液。
4.中醫【治療】
潮紅、滲液、結痂時可以清熱、解毒、利尿為治則,用龍膽瀉肝湯加堿。
僅癢無滲出時,以養血、潤燥、祛風、清熱為治則。用祛風換肌散加減(生地30、生首烏、當歸各15克、大胡麻、川芎、丹皮、威靈仙、刺蒺藜、白芍、花粉各9g、姜活6克水煎服,每日劑。
參看
|
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
|
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
出自A+醫學百科 “皮膚性病學/脂溢性皮炎”條目 http://m.crossoverdream.com/w/%E7%9A%AE%E8%82%A4%E6%80%A7%E7%97%85%E5%AD%A6/%E8%84%82%E6%BA%A2%E6%80%A7%E7%9A%AE%E7%82%8E 轉載請保留此鏈接
| 關于“皮膚性病學/脂溢性皮炎”的留言: | |
|
目前暫無留言 | |
| 添加留言 |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