門脈性肝硬化
| A+醫學百科 >> 門脈性肝硬化 |
門脈性肝硬化(portal cirrhosis)為各型肝硬化中最常見者。病毒性肝炎,慢性酒精中毒,營養之調,腸道感染,藥物或工業毒物中毒及慢性心功能不全等病因均可引起,但本病在歐美因長期酗酒者引起多見(酒精性肝硬化),在我國及日本,病毒性肝炎則可能是其主要原因(肝炎后肝硬化)。
病理變化
肉眼觀,早、中期肝體積正?;蚵栽龃螅|地正常或稍硬。后期肝體積縮小 ,重量減輕,由正常的1500g減至1000g以下。肝硬度增加,表面呈顆粒狀或小結節狀,大小相仿,最大結節直徑不超過1.0cm。切面見小結節周圍為纖維組織條索包繞。結節呈黃褐色(脂肪變)或黃綠色(淤膽)彌漫分布于全肝。
出自A+醫學百科 “門脈性肝硬化”條目 http://m.crossoverdream.com/w/%E9%97%A8%E8%84%89%E6%80%A7%E8%82%9D%E7%A1%AC%E5%8C%96 轉載請保留此鏈接
| 關于“門脈性肝硬化”的留言: | |
|
目前暫無留言 | |
| 添加留言 | |